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台北市的銀河 Milky way above Taipei (2)


9/15 Updated 
7/26, 7/27
大直的銀河






K5(full mod.) ,DA14 , RedHancer+Ir cut filter , ISO1600 F2.8 black card 20" x10 + ISO800 F8 - 4"x1 Stacked 


7/26
晚上看天氣不錯,爬上樓頂試看看,咦,20秒竟然可以看到隱約的銀河。

PM10:42 ISO1600 F3.5 20" K5 (full mod.),DA14, RedHancer+Ir cut


PM11:00 F2.8 固定攝影20秒 黑卡,看得到銀河。天空不是很乾淨。 SQ17.1

7/27 
今晚上雞南山拍攝。低空可以看出有一層塵霾。仰角45度測量SQ平均在17-17.5,跟前一天測量差不多。

一開始的位置並不恰當,黑卡單張20秒,雖然可以看出淡淡的銀河,但樹葉剛好遮住了銀河的中心附近。
低仰角感覺有一層塵霾,透明度並不佳。在這座明亮的城市後面能看到什麼我已經忘了。





PM 8:30
換個右邊一點的位置
開始進行多張拍攝。

K5(full mod.) ,DA14 , RedHancer+Ir cut filter , ISO1600 F2.8 black card 20" x8 + ISO1600 F8 - 1.6"x1 Stacked






PM8:50




K5(full mod.) ,DA14 , RedHancer+Ir cut filter , ISO1600 F2.8 black card 20" x10 + ISO800 F8 - 4"x1 Stacked




PS.
1.至少在比SQ17暗的環境,應該都可以曝出銀河,這是目前的經驗。
天空的透明度影響反而比較大,天空較亮可以多張拍攝疊圖,以加長曝光時間來彌補,但是天空透明度不佳時增加曝光時間效果 有限。因為圖像上下曝光級數差異很大,一定要使用黑卡來輔助控制曝光。黑卡的操作方式與前一篇相同(因為帶了大張的黑卡,改用兩手移動較穩)。

一般來說總曝光時間越長訊噪比就越高(畫面雜訊感越低),而不同的器材為達到同樣訊噪比所需的總曝光時間的差異,與感光元件的像元大小量子效率,以及鏡頭焦比,口徑等相關。


每張都使用黑卡曝光20",只要天空不過曝就可以,夜景稍微有點太亮沒關係,持續多拍攝幾張,然後有比較明顯的斜斜黑色區域的幾張挑掉。 這些原圖必須在軟體中以手動對齊星點疊圖,無法使用軟體自動疊圖。對齊星點,我會選擇以最後一張的星點為基準,也因此,清晰的地景那張,便在所有的20秒曝光後接著拍攝即可,最後比較容易對齊疊合。


最重要的部分是星點對齊疊圖以及接著的影像處理,影像處理會需要使用到HDR的技巧。只要天空的曝光不過飽和,那麼來自星空的訊息都在裡面了,就看如利用影像處理讓它們突出於天空背景,這裡的影像處理是把原本就存在的東西處理得更清晰,並不加上原本沒有的東西。曝光時間越長越容易處理。


因為地球自轉,每張原始檔上的星點與前一張相較都會有些微的移動了,在廣角上多張的比較下通常都可以看出轉動,所以兩張圖要對齊星點時都需要用到旋轉的功能,在PS中的旋轉功能可設定旋轉的中心點,這個中心點,如果是如這次拍攝的方向是南方,就設在大約在圖中的正南的方向,但因為天球南極在地平之下,所以這個點,沒辦法設的很準,就差不多定(拉動錨點)在圖中南方低仰角中選定一顆星星,我覺得以此旋轉疊合起來還OK,在長時疊合下圖像的邊緣因為鏡頭的變形的因素或假極的現象可能有些微拖線,我覺得無所謂,如果想要,也可以把邊緣裁掉。
手動疊合需要有圖層功能並可控制圖層透明度,可使用Photoshop 或 PixelMator(MacOs)(PixelMator的旋轉功能在「編輯」下拉選單的「轉換」)。盡量只使用移動與旋轉兩個功能來對齊。
建議以兩兩疊合的方式,疊合好的圖在兩兩疊合,如此不斷如此疊合至最後成為一張比較方便(這樣就不用煩惱每個圖層的透明度比例,也不會因為圖多而搞混),請參考<星野攝影>。


兩張圖檔相疊的方式,使用圖層混合,上層圖層設定透明度為50%,混合方式設「正常」。請記得要對齊星點。

對齊星點疊圖完成,銀河已經明顯多了,接著要進一步處理(包括疊合最後拍攝的那張縮光圈的地景)。

在免費的HDR軟體中,google的Nik相片包中的HDR Efex Pro 2很好用,有許多使用者可以控制的項目,包括建立局部的調整點如下,我調整了因為光害光源種類差異而造成在101左右些微的色溫的差異。應是因為松山機場那一排很強光源,那應該是金鹵燈,如果我沒認錯的話。

建議使用正常的應用程式開啟,不要使用外掛plugin 的方式,我的Aperture用它的plugin不怎麼穩定,且plugin 功能比較陽春。
此外,要注意使用者儲存Efex HDR時應用程式會將HDR檔儲存在電腦系統的使用者目錄中,不會儲存在你開啟檔案的目錄(在我的Mac系統中是這樣)。從下拉選單的[文檔]功能的[保存圖像為......]則可以選擇檔案格式及儲存的位置。



付費的軟體我覺得  Aurora HDR 2017 basic 很不錯。PhotoMatix Pro 的外掛則很方便。
不同的軟體處理出來的味道也不同,所以我通常都會用看看。

2.與前者無關的,使用遠端天文台的CCD備忘
在使用黑白CCD拍攝天體時,如果直接打開原圖FIT(此例曝光五分鐘)檔,即使經過暗電流及平場後的FIT或tif,經常會發現原圖如照片左上角那張一樣黑黑一片只看到少數星點其他什麼都看不到的情況(除非你用來開啟的軟體會自動調整亮度),通常不是CCD壞掉,這是正常的。(若是使用iTelescope,拍攝時可勾選建立預覽,系統會自動以預設的方式調整到適當亮度並存成 Jpeg,可以在拍攝完後立刻透過預覽觀察拍攝的成果。)

雖然很暗,但天體資訊都在裡面,只是需要使用者自己調整。通常需要展現雲氣的情況,使用HDR來輔助效果會好很多。(下圖中,其他格的圖檔都是以左上角的原圖進行HDR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分享指教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message
(目前設定為需有google帳戶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