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updated C/2012 K1 stacked, 觀測或拍攝彗星事前的規劃)
太陽黑子投影
09/13 太陽 H-Alpha 擴大攝影
Pentax 75SDHF/Baader 8-24mm目鏡(設在20mm)/Pentax K5
Pentax MS-3赤道儀
SolarMax II 40 H-Alpha濾鏡
彩色原色(紅色)
轉黑白
黑白轉為偽色的曲線調整
調整為偽色,對比比較明顯。一般使用黑白CCD相機大多調整為接近這種顏色。
09/13 09:42 UT+8
單張影像拉出周圍的日珥的曲線調整法。不過因為盤面和周圍日珥的對焦面以及適當的曝光值都有差,利用多張曝光融合還是會比較清晰。
兩張曝光融合的後製影像
09/10 09:22 UT+8
活躍的太陽黑子,其中AR2158爆發了X級的太陽閃焰,稍後兩天地球北方許多地方都觀察到了美麗的極光。
09/16 08:45 UT+8
太陽濾紙 (white light filter) + ND filter (1.25"濾鏡,Trans.=1%)
以Baader太陽濾紙做成鏡前太陽濾鏡的DIY請參考這裡
以Baader太陽濾紙做成鏡前太陽濾鏡的DIY請參考這裡
太陽濾紙+ Continuum 540nm 濾鏡。
H-Alpha濾鏡下的日珥
太陽黑子投影觀測
Pentax 75SDHF 搭配HM 12.5mm目鏡來投影。
太陽黑子投影
H-alpha 攝影設置。
**尋星鏡也要加上太陽濾鏡(可用觀察日食用的眼鏡來改造,在尋星鏡的蓋子上挖洞,然後貼上從日食眼鏡拆下來的濾鏡),不然就必須、一定要拿下來不能使用。
ETALON干涉儀可調整之SolarMax II H-Alpha濾鏡
SolarMax II的H-Alpha 構造包含一組可調整的Etalon 干涉儀,轉動轉盤可以微調干涉儀內鏡片間隔,可微調不同波長之光線的透射率。因為光線運動的方向不同會有都普勒效應,會微微偏離656.3nm,因此使用者須針對想看當下太陽哪裡的細節去微調。
攝影請用LCD liveview對焦
中秋及前夕的賞月^_^
Celestron C6
目鏡擴大攝影
追星
C/2012 K1 PanSTARSS彗星\
Pentax K5 + O-GPS1
Tamron 300/2.8 Adaptall (60b) w/CLS filter
ISO2500 30s cropped
實際拍攝後感覺比預測八等多稍亮,估計可能有七等左右。
在我拍彗星的同時,凱凱用Canon G1x MK2 在一旁拍的^^ 月亮還蠻亮的XD
finding chart (SkySafari +)
這幾天凌晨約四點從東方升起。總亮度約六等至七等間。裸眼看不到,須以小望遠鏡或長曝。
PS.
因為現在的電子星圖很方便,有些可以查詢顯示彗星如個人使用的SkySafari+。如果沒有電子星圖,或星圖無法查詢彗星資料,使用者可以上NASA的查詢系統(連結如下),鍵入彗星名稱查詢軌道元素資料。(下面圖表中的R.A. 和 DEC是彗星的座標赤經與赤緯,此座標系統是天球座標中的一種叫做赤道座標。如果沒有可自動顯示彗星的電子星圖或是使用紙本星圖,就必須依照此座標自己在星圖上找到彗星所在位置。星圖的原理請見 星圖與使用)
JPL的HORIZONS Web-Interface 近地目標軌道元素查詢系統
在規劃觀測或拍攝彗星的日期時,尤其是當彗星走到離太陽很近,屬於黎明前或日落後不久才看得到的彗星時,會遇到究竟要離太陽多遠才不會受到暮光或曙光影響的情況。總之,先不要對預報中最亮時的亮度給予太多個關注,因為,預報不一定準(有時過於樂觀,有時彗星則表現得更活躍更亮),更重要的是彗星在最亮的日期有時觀測條件、氣候不一定允許,譬如V5又譬如去年的ISON,在最亮的時候都離太陽太近了,我們使用一般攝影觀測設備的愛好者是看不到的。
對於小鏡頭小望遠鏡,尤其是當我們使用像300/2.8以下的小鏡頭、簡便的攝星儀時,比較重要的問題是彗星總亮度(T-mag)要多亮我們才容易拍,雖然曝越久理論上就可以曝到更暗的星,但對於有光害的郊山,曝光的時間受限較多,根據個人經驗,在大屯山,8等以內彗星是比較容易拍的,或者說拍起來比較有感覺。
再來就是要選擇避開或降低曙暮光影響的日子,個人經驗,在觀測當日比四等暗的彗星,要在天空進入天文曙光前(或天文暮光結束後)會比較容易拍攝,也就是太陽在地平18度以下。如果觀測所在地有環境遮蔽物,譬如鞍部的東方,大約仰角十四度以下是有遮蔽的(熟悉你的觀測地點周圍的地形)。所以可計算彗星與太陽的仰角差要 18+14=32 ,約32度以上才是較適合的拍攝時機(即使無遮蔽,低仰角也會受到大氣等影響並無法如理想狀態,還是要有一定的高度是比較佳的)。如果比六等暗,根據個人經驗這樣還不太夠,要在離角約40度以上才比較適合,此次曾在離角約三十四度左右時上山拍過一次無法拍(雖說多少受天氣有薄雲的影響),若以去年ISON的亮度三十幾度的太陽離角是還OK的 (請參考去年的 Lovejoy與 ISON 拍攝)。
當然規劃上不可能只選定說某一天,一定要在那一天拍攝或觀賞,因為包括天氣等或臨時有事、變數太多是我們無法掌握的,通常都是會規劃好幾天或一段時期,那麼這段時期我想盡可能地選擇彗星與太陽離角在40度以上的日子較佳。
這個太陽離角可以從電子星圖直接查到,或者從NASA的資料表中找到即 S(太陽)-O(觀測者)-T(目標即彗星),斜線後方的 L 表示目標 Lead/領先於 太陽,即是要在日出前觀看。但也要同時以星圖來查看實際太陽與彗星的相對位置,因為太陽離角和仰角差是有差異的,有可能從數字上看離角雖夠大,但彗星與太陽是平行的也就是與太陽幾乎同時升起,這樣無法觀看。
以上僅是個人的經驗,在觀測條件更好的地方譬如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無光害處或使用更大口徑的設備就又不同了。總之,重點是一定要親自評估模擬觀測條件,才不會被圖表資料或新聞傳播上的亮度誤導,選了一個彗星最亮的日子然而時間到了卻發現實際上看不到彗星的窘境。
對於太陽離角近的彗星的拍攝或觀賞的適合時間很短暫,窗口很小往往小到不到半小時的適合時間再來就會受到曙、暮光影響,所以最好是往前提前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就將一切就緒(包括架好設備、O-GPS1 的精密校正完成,尋星鏡的平行校正完成、相機對焦完成、測試曝光、除霧裝置設好如果需要.....),這是以使用輕便的攝星設備來說,如果使用赤道儀等較笨重、設置繁瑣的設備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準備,才不會臨時手忙腳亂。
記得每次多拍攝幾張(十張左右),通常疊合後都會得到較佳的細節。擇日不如撞期,如果仰角夠,天氣月相又還可以,就應該出發看星星了。不要非得等哪一天,那可要有很好的運氣。
其他:
設置簡易的 Pentax O-GPS1 攝星裝置( How To)
Tamron 300/2.8 Adaptall 的43mm drop-in 光害濾鏡改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分享指教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message
(目前設定為需有google帳戶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