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高橋 EM-2S赤道儀改造雙軸導星(下)Takahashi EM-2S Guiding mod. part 2 Guiding w/ MGEN

updated 8/8 參數測試

7/29~30
今晚上來測試已經改好的EM-2S:赤緯加裝含離合器馬達,並且加了雙軸導星功能。

傍晚的天空相當乾淨,但七點後開始有雲飄來。先借了Andy兄的施洛華8.5x42 雙筒來觀看NEOWISE彗星,整顆彗髮明顯變綠,彗尾仍可見但又淡了許多,估計約五等上下。



剛組裝好設備,接MGEN的導星相機結果顯示camera 沒有連接DC電源無法開啟,借旁邊正巧也是使用MGEN的同好的控制線與相機測試都同樣結果,最後測試電源原來是我的行動電源問題,MGEN控制器可以開啟沒問題但無法開啟導星相機,可能是電壓不足,後來我換使用另一顆鋰聚合物行動電源就正常了。


另外一開始忽略了望遠鏡瞄準的天區改變時, 每選一個新拍攝目標(新導星)進行導星前,就要重新做一次 calibration (先刪除舊的校正資料再接著執行校正),再執行自動導星,馬達修正的方向才會正確。

calibration 一定要記得做。一來可以確定導星的功能是否正常,即是否有確實移動赤經赤緯軸,如果沒有辦法移動譬如導星線有問題,在這個步驟就可以發現,因為校正將無法成功。校正也在確定馬達移動的正逆轉方向,以及赤經赤緯修正的速度 pixel/sec,即導星使用的速度。


操作手續是先從MGEN的 Liveview中選擇一顆星,然後做校正,最後才開啟自動導星[AG]。

先測試三分鐘導星追蹤,正常。

但覺得導星的修正似乎稍微頻繁,不知今天風速大是否有影響(3至4級,陣風6至7級),但seeing是不好,於是把 aggr. 修正的強度設定增加為 80%,接著直接測試10分鐘。
下次要試試設定DEC軸曝光多幅平均才後計算修正量可避免追逐seeing,即在 4/5 頁 DEC Gui 選單中更改 Num 的數字(這個數字為用來計算的曝光張數,預設為 1;僅作RA單軸導星時DEC 的Num須設為 0)
也可試試設定不同的修正mode, 譬如 mode 1。


Pentax 75SDHF, IDAS LPS-P2 濾鏡, Takahashi EM-2Z (EM-2S 改雙軸+導星), Pentax K5(改) , ISO1600, MGEN自動導星 10min 小精靈吃豆人(PACMan)星雲


結果很滿意。


M31附近雲有開也試曝一下,ISO800 10min
個人覺得用 LPS-P2太偏紅,全光譜改機還是比較適合用LPS-D1,不過目前我只有 77mm的D1。






稍微調一下色彩








這張是不小心踢到赤道儀腳架後的導星,導星明顯失敗。所以不是極軸隨便對就可以導,極軸跑掉幾度導星是會失敗的。 後來重對極軸再導星就正常了,但想再拍北美洲已經被雲覆蓋。



8/8


傍晚搭友人小高的車上來,近六點到文大麥當勞旁吃米粉湯晚餐時天空雲還頗多,不過上到鞍部到月初前這段時間天空有暫時開了一下。

傍晚約7:10已見北極星(民用暮光終6:58, 航海暮光終7:27)可對極軸
今晚測試看看使用不同的導星參數,也紀錄一下NEOWISE
NEOWISE 兩分鐘曝光下彗尾彌散頗淡
3.5cm尋星鏡中仍可見模糊一團彗髮,彗尾無法辨識。
拍攝資訊:
高橋 EM-2S(改) +MGENII 自動導星, NUM2, mode1 測試 
NEOWISE : Pentax 75SDHF+0.72X , K3II, 2 min. (540mm) 導彗星
北美洲:Pentax 75SDHF, K5(改),IDAS LPS-P2濾鏡, 8min.  (750mm)
礁湖:750mm 4min



***
另外今晚的組裝手續很順,大致上就是架好赤道儀與望遠鏡與相機 後,先用小觀音山上電台的燈校準尋星鏡與望遠鏡,然後再校準導星鏡(使用30 mm目鏡)與望遠鏡(ps.往後都省略了校準導星鏡此步驟,因為視野中或隨意調整一下導星鏡很容易便可找到導星。除了導彗核需要確認。),都校準好之後再把導星相機裝上,把所有線接好,最後才對極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分享指教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message
(目前設定為需有google帳戶才能留言)